早几天,就听说戏曲“梅花”奖得主屈连英、韦小兵、侯艳要来,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丰台村55岁的秦腔迷王培龙哪肯错过这个好机会。
“太抠门儿了吧,立几根铁架子、铺几块红布就是舞台?就这么迎接银川来的大腕?”9月11日13时,王培龙刚走进彩达村村部大院,就忍不住调侃。
“嫌弃?回你们丰台村去啊。”立即有村民回敬。
“说笑哩,这样的布置方便我录像,搭个高台子我还够不着。”王培龙快步离开去寻找最佳位置。
阳光炙热,铁架子后一块狭窄的背阴处,杂技演员林晓楠等人正在活动腰肢,几十个呼啦圈在她们身上幻化成一道银色的光圈。彩达村的孩子们看呆了,有几位不甘示弱,就地翻起了跟头,有的还能连翻好几个。
主持人介绍演出阵容时,大家才觉得形式简单却不简陋。表演者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朵“梅花”外,其余个个也都是腕儿,演唱《撸起袖子加油干》的从大毅上过民族春晚,表演二胡独奏的吴英已经开过个人独奏音乐会……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负责人、梅花奖得主侯艳说:“今天我们不是什么角儿、腕儿,我们是文艺志愿者,就以接地气的方式来村里演出。”
接地气就是没有台上台下,没有花里胡哨,更没有标新立异,让老百姓看到真实的演员,听到真实的声音,感触到最纯真的文艺脉动。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把钱省下来,给彩达村75名学生赠送75个新书包。
三朵“梅花”出场时,王培龙赶紧拿出手机录视频。不论三人唱《狸猫换太子》,还是《铡美案》,他都能跟着哼,还能找出名家唱法跟自己的唱法的不同之处:“人家那个就是字正腔圆,比如‘道’,名家是这样唱的,我们农村人是这样唱的……”王培龙对秦腔是真爱,村上有一个秦腔社团,“包括乐器手在内共有15人,昨天晚上我们还在一起唱哩。”
文艺志愿者即将离开,彩达村党支部书记冯玉带急得直搓手:“啊呀,他们大老远从银川来,我们连地主之谊都没尽到,真的好失礼。”有村民给他出主意:“旱苹果是咱们的招牌呀。”冯玉带秒懂:“对对,甘甜解渴,比矿泉水强,还可以帮咱们打广告。”于是,每位志愿者都得到了两只旱苹果。
发生在彩达村的这一幕,是在宁夏文联“强基工程”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现场。“强基工程”旨在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,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,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的文艺需求。自2023年启动以来,宁夏文联已动员组织8227名文艺志愿者,开展了397场次“强基工程”文艺志愿服务活动,服务宁夏群众25万人次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闵良)